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章四六三 我们不是 (第1/3页)
乾符十六年,秋,宋州。 当时间进入七月,也就意味着国战进入了第五个年头,齐军在各地的反攻也陆续进行快满一年。 从新近收复的北部县邑回到宋州州城,赵玉洁坐在马车里,正闭目养神想着各处局势,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。 喧哗经久未散,拦住了车队的路,前去驱散行人的甲士,竟然也没能将喧哗平息。很快,赵玉洁听到车窗外有人禀报: “回禀贵妃,前面街上死了人,围观者很多,颇有些群情激奋,属下若是执意驱散,只怕会伤人,不符贵妃一惯的训诫,所以回来请贵妃定夺。” 无事不得扰民,尤其不准向穷人动粗,是赵玉洁对属下的一惯要求。 闻言,她眼都没睁一下:“死的是什么人?” “脚行一个送货的伙计。” “怎么死的?” “自己死的。” 赵玉洁睁开了眼:“自己死的?” “是。属下问过了,那人走在街上,忽然就摔倒在地,良久没有起来。周围的人发现不对劲上前查看,才发现对方已经死了。” “没有人碰他?” “没有。” “多大年纪?” “约莫三十多岁。” 赵玉洁起身,出了车厢,让手下分开人群,来到那个死者面前。 对方衣着寒酸,打满补丁,身材普通,只是偏瘦,浑身没有伤痕,背着的一麻袋东西就在身边,看麻袋的大小与形状,装得应该是粮食,不会超过五十斤。 这么点东西,不应该会压死人。 所以这人会当街暴亡,乍看是有些怪异。 但赵玉洁听着周围人的议论,再细看了一眼这人的模样,立马就明白这人死于何种原因。 疲劳过度。 一个自己累死的人,寻常情况下,不至于让围观者群情激奋。 但周围的百姓,却都咬牙切齿,还有人骂骂咧咧、痛心疾首。 这说明百姓对死者感同身受。 也就是说,现在的百姓,普遍吃不好吃不饱,而且每日都要处理繁重的劳作,都疲累得很,所以看到有人当街累死才会有兔死狐悲之感。 事实上,自赵玉洁来了宋州,这不是她耳闻目睹的,第一个累饿而死的人。 现在是国战时期,而且国战已经打了四五年,民间普遍物资匮乏,尤其是粮食很不够吃。 节度使们为了保证麾下大军的战力,极力搜刮民间粮食,留给百姓的口粮很少。 但即便是这样,很多节度使依旧无法解决军粮问题,要不是还有朝廷从江南调配大量物资粮食过来,很多藩镇的军队只怕都得饿肚子,很多百姓都得饿死。 正是一方面靠节度使极力搜刮本镇百姓,穷尽所有人供养本镇军队,另一方面靠朝廷从江南调粮,皇朝一两百万大军才能作战到今日。 这两者缺了哪一个都不行。 道理虽然是这么个道理,但赵玉洁仍是不能接受自己治下,有平民百姓饿而死这种事。 原因很简单,她已经制定了一整套方案,来确保所有人都不会饿死。 这不是她有多高尚。 一方面,她是穷苦人出身,杀达官显贵如屠猪狗也不会心疼,但天生同情穷苦人;另一方面,要是百姓大规模饿死,这仗也没法打了。 所以此时此刻,赵玉洁心中有怒火。 之所以能忍着没有立即发作,是因为面前这个人,并不是单纯被饿死的。相比之饥饿,劳累过度才是对方猝死的最大原因。 对方何至于要把自己累死? 为何不知道休息? 有的人会问这两个问题,但赵玉洁不会。会问这两个问题的人,都是“何不食肉糜”之辈。 对方身体怎么那么差,为何别人没累死,就他累死了? 如果有人问这些问题,赵玉洁不介意一巴掌劈死他,再反问一句:我为何没有劈死别人? 因为死者已经死了一段时间,所以没多久,对方的家属到了。 一个瘦的皮包骨头的妇人,一个步履蹒跚满脸病态的老妪,还带着三个不到十岁的孩子,个个头发黄黄,面有菜色。 一看到死者,妇人与老妪便哭晕在地。 片刻后,脚行的管事闻讯赶来。 赵玉洁看向对方。 对方是坐着马车来的,穿的是绫罗绸缎,戴的是上好玉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