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国之文豪崛起_439【国耻】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439【国耻】 (第2/2页)

守备部队战斗力低下,艰苦战斗一天一夜,长春城还是被关东军攻破。而吉林的边防军副司令熙恰,这家伙本姓爱新觉罗,直接投敌做了汉奸,关东军轻轻松松拿下吉林全省。

    张学良听到熙恰投敌的消息,整个人都懵逼了,这丢的不止是吉林省啊,还有吉林的数万守备部队以及屯垦军——关东军因此兵力扩充数倍。

    短短两三天时间内,关东军在东三省势如破竹,大肆攻城略地。除了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外,更是由于奉军精锐都在华北,地方守备部队根本扛不住。再加上有汉奸投敌带路,东北局势以一种让人无法想象的速度在糜烂。

    常凯申见此情形已经反应过来,特么的日本内阁根本靠不住,连忙密电张学良出兵反击。周赫煊也追着张学良跑去锦州,天天劝谏张学良坚守城池,不得让关东军继续扩张。

    但局势已经完全失控,奉军将领中涌现出无数汉奸带路党,而从华北调来的东北军精锐,又暂时无法前往支援黑龙江和吉林。

    这等于说,黑龙江、吉林两省,已经基本不在张学良的控制之下,只剩部分爱国将士还在自发的进行抗击。

    10月初,日本少壮派军官发动政变,虽然政变失败,但标志着日本内阁完全失去对军方的控制。一向反对武力入侵中国的日本首相,为了延续本届内阁的寿命,开始向军方做出妥协让步。

    苦等日本内阁解决问题的张学良,终于等来了让他后悔的结果——日本内阁对此不闻不问,默认了关东军的行动。

    到10月中旬,关东军基本占领黑龙江、吉林两省,开始集中兵力向辽西大举进攻。不但如此,日本还派出本土部队和朝鲜师团增援,张学良亲自镇守的锦州被团团包围。

    张学良这个时候想要抵抗,他已经无力抵抗了。他本以为,就算妥协忍让的策略失败,也完全可以组织力量放攻。却万万没有预料到,仅仅半个月的时间,东北局势便已经不是他能掌控的。

    20天,才20天啊!黑龙江(哈尔滨还没丢)、吉林尽皆陷落,辽宁也被关东军吞了近半地盘。

    如果张学良能够早日调回奉军精锐驻防各地,那关东军的攻势就没那么顺利。10多万的地方守备部队,以及10多万的屯垦部队,看似数量很多,但分摊到东北四省(包括热河省)就像漏洞百出的筛子,关东军能够轻易的各个击破。

    如果奉军里面没有那么多汉奸,那么关东军的攻势也不会很顺利。这些汉奸带领部队往往成建制的投降日军,让本身兵力微薄的关东军,如滚雪球一般壮大起来。

    然而,现实没有那么多如果!

    说张学良一抢不发就放弃东北,那是鬼话。张学良还在坚守锦州,他从日本内阁背信弃义的那天起,就丢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。他还想把东北打回来,可是已经回天乏术。

    历史上,张学良在锦州坚守了近三个月。但面对日军的日夜猛攻,面对常凯申勒令坚守的命令,面对顾维钧等诸多老友的劝阻,面对无数部下的请战,张学良最终还是放弃了锦州——他深感大势已去,再打仗也打不赢,只能放弃东北。

    总的来说,在“九一八事变”上,张学良和常凯申最开始观点差不多,都希望利用外交手段解决。在局势迅速恶化以后,他们也都想要反抗坚守,很可惜已经太晚了。

    不同的是,常凯申希望张学良能够坚守锦州,这是东北的最后屏障。只要守住这里,日军就无法完全占领东北。

    而张学良呢,他刚开始想要坚守,可渐渐就失去了胜利的信心。因为关东军越打越多,连日本国内都派部队增援了。在根本无法获胜的情况下,张学良转而想要保存实力,干脆把东北全部丢给了日本人——此时东北实质上已经沦陷大半。

    周赫煊在关东军攻打锦州时,便没有再继续劝谏了。因为劝也没用,大势已去,日本占领东北已成定局。

    即便张学良热血报国,把奉军精锐全部搭上,最多也就拖延几个月时间、增加关东军的伤亡而已——日本国内可以无限制的增兵,因为在关东军围困锦州的一个月以后,日本内阁就被逼得全体辞职,日本军方想干啥就能干啥。

    日本这台军国主义机器,已经猛烈的开动起来。

    别说东北,那些发了疯的日本军人,还在天津搞事想占领天津,甚至特么的派兵攻打上海——“一二八事变”。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